高考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怎么样(附就业方向和学习课程)
更新时间:2023-08-21 08:31:48 来源:中考助手网 www.zhongkaohelp.com
又是一年高考时,为了给中考助手学生和家长提供一点参考,本文考试助手网(http://www.ZHongKaoHElp.COM)小编帮大家介绍下高考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怎么样,本文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习课程、就业方向和未来就业前景放慢介绍。
一、高考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怎么样
1、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简介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源头,是光学、精密机械、电子、电力、自动控制、信号处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它的专业面广,小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大到火箭卫星的发射及监控。很多同学认为这属于制造业,实际上由于对自动控制及精度的严格要求,使它归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2、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主要课程
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及应用、控制工程基础、信号与测试系统、智能机械设计、数字化测控技术、精密仪器设计、测控电路设计、智能仪器设计、微机电系统。
3、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测量与控制理论知识,具备现代测控系统设计制造及应用能力,能在国防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现代测控系统设计制造、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电工电子学、光学、传感器技术、测量与控制、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 掌握光、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当代测控技术和实验研究能力,具有现代测控系统与仪器的设计、开发能力;
4. 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
5.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4、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本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就业于航天航空、兵器、机械、电子、能源、化工、通讯、交通等众多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领域的研究院所和企业,从事现代测控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工作。
二、高考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就业前景有哪些
1、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近十年平均薪资
年份 | 薪资/月 |
---|---|
2010 | 3114 |
2011 | 3847 |
2012 | 4479 |
2013 | 5201 |
2014 | 6054 |
2015 | 7043 |
2016 | 8131 |
2017 | 9403 |
2018 | 10644 |
2019 | 12380 |
2020 | 14373 |
2、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主要职业分布
职业类别 | 具体岗位 | 比例 |
---|---|---|
质量管理 | 质量管理,质量检验员/测试员,质量管理/测试工程师(QA/QC工程师),化验/检验,质量管理/测试主管(QA/QC主管),质量工程师,质量管理/测试经理(QA/QC经理),质量管理/测试工程师,品质工程师,仪器/仪表/计量 | 8% |
电气/自动化 | 电气设计师,研发工程师,电气主管,电气助理工程师,电气自动化工程师,电控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电仪工程师,软件工程师 | 7.6% |
销售业务 | 网络/在线销售,区域销售专员/助理,渠道经理,区域销售总监,客户主管,经销商,渠道/分销经理/主管,业务拓展专员/助理,大客户销售经理,业务员 | 7% |
电子 | 研发助理,售前/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电子/电器设备工程师,调试工程师,电子工程师/技术员,测控工程师,其他,产品开发/技术/工艺,助理电子工程师,仪器/仪表/计量 | 5.8% |
计算机硬件 | 学生实践(兼职),技术支持/维护工程师,嵌入式开发工程师,嵌入式硬件工程师,电子软件开发(ARM/MCU。。。),单片机工程师,电子技术研发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科研人员,工程师 | 5.2% |
其他 | 项目工程师,研发工程师,助理测试工程师,测试,可靠性测试工程师,测试工程师,自动化测试工程师,其他,测试工程师(兼职),测试组长 | 66.4% |
3、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主要行业分布
序号 | 行业类别 | 比例 |
---|---|---|
1 | 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 28% |
2 |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 16% |
3 | 新能源 | 12% |
4 | 机械/设备/重工 | 10% |
5 | 计算机软件 | 7% |
6 | 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 6% |
7 | 汽车及零配件 | 5% |
8 | 检测,认证 | 4% |
9 | 其他行业 | 4% |
10 | 环保 | 4% |
4、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主要地区分布
序号 | 地区 | 比例 |
---|---|---|
1 | 上海 | 20% |
2 | 北京 | 13% |
3 | 深圳 | 11% |
4 | 杭州 | 11% |
5 | 武汉 | 8% |
6 | 广州 | 7% |
7 | 西安 | 7% |
8 | 苏州 | 7% |
9 | 南京 | 6% |
10 | 成都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