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校有哪些(名单+排名)
更新时间:2023-08-20 22:35:33 来源:中考助手网 www.zhongkaohelp.com全国总共有2800多所高校,每所高校开设的专业也不同,哪些大学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呢,本文小编为大家介绍了最新的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校有哪些的数据信息,供大家参考。

一、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校有哪些
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大学有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物资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天狮学院、河北大学等,以下是具体大学名单一览表,排名不分先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变动,还以学校最新公布的名单为准。
| 序号 | 专业名称 | 学校名称 | 所在省份 |
| 1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中国人民大学 | 北京 |
| 2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首都师范大学 | 北京 |
| 3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中央财经大学 | 北京 |
| 4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北京 |
| 5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北京物资学院 | 北京 |
| 6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北京 |
| 7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北京 |
| 8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天津 |
| 9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 天津 |
| 10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天津财经大学 | 天津 |
| 11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天津天狮学院 | 天津 |
| 12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河北大学 | 河北 |
| 13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河北地质大学 | 河北 |
| 14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河北工业大学 | 河北 |
| 15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华北理工大学 | 河北 |
| 16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河北师范大学 | 河北 |
| 17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河北经贸大学 | 河北 |
| 18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 | 河北 |
| 19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 | 河北 |
| 20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山西大学 | 山西 |
| 21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山西医科大学 | 山西 |
| 22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山西财经大学 | 山西 |
| 23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内蒙古大学 | 内蒙古 |
| 24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内蒙古医科大学 | 内蒙古 |
| 25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内蒙古 |
| 26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内蒙古财经大学 | 内蒙古 |
| 27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辽宁大学 | 辽宁 |
| 28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辽宁 |
| 29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锦州医科大学 | 辽宁 |
| 30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辽宁师范大学 | 辽宁 |
| 31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沈阳师范大学 | 辽宁 |
| 32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东北财经大学 | 辽宁 |
| 33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辽东学院 | 辽宁 |
| 34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大连科技学院 | 辽宁 |
| 35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 | 辽宁 |
| 36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大连财经学院 | 辽宁 |
| 37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吉林大学 | 吉林 |
| 38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长春工业大学 | 吉林 |
| 39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吉林财经大学 | 吉林 |
| 40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黑龙江 |
| 41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哈尔滨商业大学 | 黑龙江 |
| 42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哈尔滨金融学院 | 黑龙江 |
| 43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华东理工大学 | 上海 |
| 44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上海 |
| 45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上海师范大学 | 上海 |
| 46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上海财经大学 | 上海 |
| 47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华东政法大学 | 上海 |
| 48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上海 |
| 49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 上海 |
| 50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上海杉达学院 | 上海 |
| 51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上海政法学院 | 上海 |
| 52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南京大学 | 江苏 |
| 53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苏州大学 | 江苏 |
| 54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东南大学 | 江苏 |
| 55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南京邮电大学 | 江苏 |
| 56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河海大学 | 江苏 |
| 57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南京农业大学 | 江苏 |
| 58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南京医科大学 | 江苏 |
| 59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江苏 |
| 60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南京师范大学 | 江苏 |
| 61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南京财经大学 | 江苏 |
| 62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苏州科技大学 | 江苏 |
| 63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南京工程学院 | 江苏 |
| 64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南京审计大学 | 江苏 |
| 65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 江苏 |
| 66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苏州城市学院 | 江苏 |
| 67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宿迁学院 | 江苏 |
| 68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浙江大学 | 浙江 |
| 69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温州医科大学 | 浙江 |
| 70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浙江工商大学 | 浙江 |
| 71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浙江财经大学 | 浙江 |
| 72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 浙江 |
| 73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安徽工业大学 | 安徽 |
| 74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安徽医科大学 | 安徽 |
| 75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淮北师范大学 | 安徽 |
| 76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安徽财经大学 | 安徽 |
| 77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铜陵学院 | 安徽 |
| 78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安徽建筑大学 | 安徽 |
| 79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福建农林大学 | 福建 |
| 80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福建师范大学 | 福建 |
| 81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南昌大学 | 江西 |
| 82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江西师范大学 | 江西 |
| 83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江西财经大学 | 江西 |
| 84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济南大学 | 山东 |
| 85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潍坊医学院 | 山东 |
| 86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 山东 |
| 87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滨州医学院 | 山东 |
| 88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 |
| 89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济宁医学院 | 山东 |
| 90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山东师范大学 | 山东 |
| 91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菏泽学院 | 山东 |
| 92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山东财经大学 | 山东 |
| 93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山东工商学院 | 山东 |
| 94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河南 |
| 95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郑州轻工业大学 | 河南 |
| 96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河南大学 | 河南 |
| 97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河南师范大学 | 河南 |
| 98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河南 |
| 99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河南城建学院 | 河南 |
| 100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 | 河南 |
| 101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中原科技学院 | 河南 |
| 102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武汉大学 | 湖北 |
| 103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武汉科技大学 | 湖北 |
| 104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华中师范大学 | 湖北 |
| 105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湖北 |
| 106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中南民族大学 | 湖北 |
| 107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湖北经济学院 | 湖北 |
| 108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中南大学 | 湖南 |
| 109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湖南农业大学 | 湖南 |
| 110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 湖南 |
| 111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华南农业大学 | 广东 |
| 112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广东医科大学 | 广东 |
| 113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广东财经大学 | 广东 |
| 114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广东金融学院 | 广东 |
| 115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广东培正学院 | 广东 |
| 116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 广东 |
| 117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珠海科技学院 | 广东 |
| 118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右江民族医学院 | 广西 |
| 119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桂林医学院 | 广西 |
| 120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广西师范大学 | 广西 |
| 121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广西财经学院 | 广西 |
| 122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海南医学院 | 海南 |
| 123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重庆三峡学院 | 重庆 |
| 124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重庆科技学院 | 重庆 |
| 125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重庆理工大学 | 重庆 |
| 126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重庆工商大学 | 重庆 |
| 127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四川大学 | 四川 |
| 128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成都理工大学 | 四川 |
| 129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四川 |
| 130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四川轻化工大学 | 四川 |
| 131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西华大学 | 四川 |
| 132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西南医科大学 | 四川 |
| 133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西华师范大学 | 四川 |
| 134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宜宾学院 | 四川 |
| 135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乐山师范学院 | 四川 |
| 136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西南财经大学 | 四川 |
| 137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贵州大学 | 贵州 |
| 138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贵州中医药大学 | 贵州 |
| 139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贵州财经大学 | 贵州 |
| 140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贵州民族大学 | 贵州 |
| 141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 | 贵州 |
| 142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贵州黔南经济学院 | 贵州 |
| 143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 | 贵州 |
| 144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昆明医科大学 | 云南 |
| 145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云南师范大学 | 云南 |
| 146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云南财经大学 | 云南 |
| 147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 |
| 148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 | 云南 |
| 149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西藏民族大学 | 西藏 |
| 150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西北大学 | 陕西 |
| 151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西安交通大学 | 陕西 |
| 152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陕西 |
| 153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西北政法大学 | 陕西 |
| 154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西安医学院 | 陕西 |
| 155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甘肃农业大学 | 甘肃 |
| 156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西北师范大学 | 甘肃 |
| 157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兰州财经大学 | 甘肃 |
| 158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甘肃政法大学 | 甘肃 |
| 159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青海民族大学 | 青海 |
| 160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新疆大学 | 新疆 |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简介和介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简介
劳动与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了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生活水而建立的一种保障制度。主体是国家和社会,对象原理上是全体国民,但基于国力的限制,目前只实施了一部分。占绝大部分人口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于完善。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管理学与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要求
该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及实践的历史和现状,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科要求
该专业对计算机科目要求较高。该专业适合对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感兴趣的学生就读。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现代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3.了解中外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进展; 4.熟悉党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掌握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考研方向
工商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公共管理、劳动经济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要课程
心理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社会学、法学概论、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普通逻辑学、社会保险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救助学等。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方向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是我国全面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急需人才,具有长久稳定的就业潜力。毕业生可以进入国家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管理部门、企业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制定与组织管理工作,或者可以进入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者进入法院、劳动仲裁机关等部门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务工作。该专业适合公务员岗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社会名人
关怀、李炳安、尹蔚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