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黑龙江高考志愿怎么填及填报注意事项和指南
更新时间:2024-05-03 02:14:12 来源:中考助手网 www.zhongkaohelp.com2024年黑龙江省高考填报志愿登录黑龙江省招生考试信息港,进入“网报中心”选择“黑龙江省高考网上填报志愿入口”,进入网上填报志愿考生必读页面。下面小编整理了黑龙江高考志愿的相关内容,供2024考生参考。
一、2024黑龙江高考志愿怎么填
1.登录黑龙江省招生考试信息港,进入“网报中心”选择“黑龙江省高考网上填报志愿入口”,进入网上填报志愿考生必读页面。
龙招港网报入口:https://www.lzk.hl.cn/wbzx/
2.认真阅读网上填报志愿考生必读,点击“已阅读考生必读”,进入网上填报志愿登录页面。
3.输入考号(准考证号)、密码,验证码,进入网报系统。首次登录网报系统时,系统提示强制修改初始密码,按照系统提示修改密码后,进入网报页面。
4.选择批次,进入批次填报页面,选择填报院校及专业。
5.点选“下一步”,认真核对填写的志愿信息。
6.点选“保存并提交志愿”后,系统将提示“某某批次录取院校志愿保存并提交志愿成功”,点选“确定”完成操作。系统返回到批次列表页面。
7.继续选择想要填报的批次,重复第4、5、6步操作。
8.完成填报后,可点击“志愿总览“或“查看已填报志愿”进行查询或打印。
二、黑龙江高考志愿填报注意事项
一、时间要记清
考生要牢记各批次各科类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填报志愿。根据教育部规定:普通高校招生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公布后,考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填报志愿。艺术类本、专科专业联考成绩和本、专科院校组织的专业考试成绩公布后,考生应按相关规定和招生院校的要求填报志愿。错过了填报时间,将不能再进行志愿填报。
二、招生章程须细读
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前,要认真阅读《招生章程》,了解高校的有关要求和录取规则。这样可以知道高校各专业对考生身体条件的要求,有助于考生结合自己的体检结果,避开限报专业。
三、科类要分清
填报志愿时,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依据高校招生录取相关规定的要求,结合自己高考成绩单上所填报的科类及所要选报的学校和专业,按录取批次、科类分院校科学合理地选报好每一个院校、每一个专业。
四、计划要弄清
考生要认真阅读《招生指南》,或登录所报考院校的网站,或登录省招办指定网站,了解招生政策、招生计划信息,特别是要分清各类招生计划:分清普通文理类、艺术类、体育类、提前批录取的院校(专业)等;分清省内外院校,以及不同批次和科类;充分考虑个人兴趣爱好和自我发展需要。考生一定要根据个人情况,正确选择院校和专业。
三、黑龙江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高考填报志愿主要以下7大因素实际综合考量:兴趣、地域、城市、院校、专业、就业前景、亲戚人脉。
关于以上因素孰轻孰重,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每年的高考前后,这是一个热议不休的热门话题。
这实际上回到了上面的第一个方面,对于高考填报志愿而言,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都需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是对学生个体实际因素的综合考量。
①关于以上各因素权重方面,可以参考以下排序思考:
报考重点本科以上院校而言,院校>专业>城市>地域>就业前景>兴趣特长>亲戚人脉;
报考普通本科以下院校而言,专业>城市>兴趣特长>地域>就业前景>院校>亲戚人脉;
②关于院校:
分数越高,越应该院校优先,首先考虑报考院校。比如,大学毕业N年之后,一般都是问你哪所大学毕业的,很少有人问学的那个专业。
越是优秀的、排名靠前的大学,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帮助越大(刘强东是人大社会学专业,李彦宏是北大图书情报专业);
院校也可有个排序供参考:
清北>985院校(世界一流大学)>211院校(世界一流学科院校)>全国重点本科>本科院校>专科高职院校 (985院校又可大约分三个层次)
也就是说能上清北的不去其他大学,能上985的不去211,能去211的不去一般本科,能去后缀是“大学”的不去后缀是“学院”的,能上本科的不去专科。
越是优秀的大学,提供给学生的专业以外的空间就越大,学生对专业的依赖度就越小;另外,从各省每年定向选调生的招录,就可以看到这个原则的导向价值;
③关于专业:
现在高考改革要求“专业+院校”的模式报考,从国家角度讲,现在国家在大层面上越来越重视大学里专业的深度发展,也在引导学生以专业为主导报考志愿;
专业涉及到学生的终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涉及到以后就业,分数高低都应该重点了解和考虑;尤其是分数越低的学生,越应该以专业为第一考虑因素,并且重点考虑专业的技能性和社会应用性,避免选择“大”和“空”的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不如选择焊接技术、模具设计、小语种、学前教育、护理专业等具体可操作专业,“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一技在手,走遍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专业,尤其是高分学生选专业,尤其是层次较好的院校,重点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该学科是否为一流学科专业;
二是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C-中的学科档次;
三是否国家重点学科;
四是本学科是否有院士、博士后、博士点、硕士点;
五是对于一般本科或高职专科而言,是否是学校强势专业、是否省、全国骨干支撑、重点建设学科;
(以上信息在“百度百科”都可以查询到,可以参考)
另外,从就业薪酬、职业前景瞻望的角度,就一般家庭大概而论,学工>学理>学文(学文可选经、管、法、教育);就具体专业来说,学工科依次可选计算机类、金融经济类、医疗卫生类、电子电气类、机械制造类、土木建筑类;能源化工类;法学类;师范教育类;农林地矿类;(近几年生化环材专业不建议选择)
④关于城市和地域:
不可否认,大学所在的城市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应该选择大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较好。
一是学生在大城市生活三四年,比在二三线中小城市呆几年,要更加视野开阔、开放包容、前卫潮流、敢于创新;
二是大城市的就业机会比较多,实现比如在经济上迅速翻身的各种目标的可能性比较大;三是大城市的信息比较超前,有利于以后在事业工作发展中占得先机。
地域一般是和城市放在一起考虑的,比如东北地区的哈尔滨、吉林、沈阳;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华东地区的青岛、上海、南京、杭州、厦门;华中地区的武汉、长沙;华南地区的广州、深圳;西南地区的重庆、成都;西北地区的西安、兰州。
当然作为正处青春的学生而言,一般会先考虑上大学的地域,“十八岁出门远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学生的选择充满感性色彩和理想气息的召唤。到东部地区读大学还是去去西部?去南方还是去南方?学生都要经过一番先感性后理性的考量。
关于地域,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就大学层次一般、大多数大学而言,在哪里上学一般就会在哪个区域就业,对这一点提前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比如就一般大学院校而言,在西北地区上了大学(举例比如西安工程大学),然后打算到东部沿海地区(比如深圳)去就业,就有一定难度;打算以后留在北京发展、打拼,就选择北京的大学就读,相对就较为容易。
二是重点本科以下的院校,建议在本省内就读,先不必好高骛远。
这一点听起来让许多学生感到有些沮丧,但是这确实是比较理性的选择。比如一个省内的医生、教师、农业方面的从业人员,大多是本省的大学毕业的;
再如,河北省物理类500分的考生,是选择公办石家庄学院还是民办的北京城市学院?建议选择前者,因为以后就业相对容易些,以后的生活质量、幸福度也会相对高些(凭心而论,石家庄学院毕业能在石家庄或廊坊、保定就业,就已经不错了)。
对于分数较低的同学打算出省读大学,建议以后考好的研究生,读研时出省去读更高层次的大学。
⑤就业前景瞻望:
客观地说,学生还没有上大学就谈就业前景,有些为时过早。因为就读本科还可能以后考研、读博,即使是专科,也是规划能上专升本最好。
当然上面已经谈到,大学的层次越靠前,所学专业、学科的精度越高,越是重点学科,就业前景一般会越好。
另一个方面,从理论上说,不管是哪一个层次的大学,只要在大学这三四年中好好学,努力让自己变得非常优秀、变得能在学校、在年级、在班级出类拔萃,是以后必定会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的。
所以,上大学首先还是一个好好学的问题。上了大学好好学、好好发展自己,才是王道。这样,以后找到好的工作,自然也是水到渠成。从这个角度说,专业在社会上的“冷”“热”,还不是学生开始上大学就考虑的重点。因为社会发展,专业也会出现“冷”“热”的循环和交替。
当然,我们关心大学毕业后就业前景,无非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工作的稳定性,二是工作的薪资收入。
从稳定性的角度而言,公务员、教师、医生护士、国企人员等工作,有较好的稳定性;而计算机互联网相关的IT行业、高科技行业、掌握高水平技术的人员(如高级焊工)、律师、重资产资金流动较大的行业(如银行证券行业、房地产营销员),薪资水平会较高。这也是建议学生学工科的一个主要原因。
此外,越向大中城市走,薪资收入一般越高,而工作的稳定程度会较低;而在中小城市、县城就业,工作生活的稳定性会好一些,而薪资水平一般会较低。
学生作为年青人,就业一般都会第一考虑大城市,刚参加工作时,并不太在意工作的稳定性;
而作为学生家长,一般会把工作的稳定性、长期的可持续性作为就业的一个重点,不仅考虑孩子当前的就业,而且还会考虑以后子女买房、婚姻成家、下一代教育等长远发展,害怕孩子走不必要的弯路。
这就需要家长和学生好好沟通,提前合理规划,找到都能接受的、最好是都满意的契合点。
⑥关于兴趣特长:
当前有一种潮流和说法,孩子的学习和发展,一切要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出发,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
这种说法不能说绝对错误,至少是有所偏颇的。高考之前贯穿学生十二年的学习,如果单纯只靠学生的兴趣爱好,是难以获得比较优秀的成绩的。即使在高考后填报志愿上,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这个因素也是个弱选项。虽然一部分学生在志愿填报过程中,比较情绪化,对于不能满足自己的想法的志愿,比较抵触、不认同。
因为如果理性分析,应该把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区别开来。
真正具备个人特长的学生是极少数,大多数学生所说的兴趣爱好只是自己宽泛的一种个人喜好,在报考志愿中是不足为凭的。
特长的具备有时候需要一些天赋,还需要后天的持续的培养和训练,并且有比如获得了证书一类的成果。如音乐、体育、美术,如语文写作、数学、物理学科竞赛,如计算机编程,都应是个人爱好并经过一定的培训和训练,获得了一定等级的证书,这应该在报考志愿中重点考虑,把个人特长与高考志愿填报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对于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从报考专业的角度,学生兴趣爱好存在的价值,是进行方向排除。
一个学生针对所有大学专业,可以分成非常喜欢、能够接受、不能接受三类。这个专业自己非常喜欢,与自己的爱好相关,而且是学校的优势重点学科,并且判断以后就业情况也比较好,这种情况固然非常好,但一般并不常见;
反过来,就是即使这个学科是学校优势重点学科,并且都感觉这个专业以后就业前景非常好,但就是没有兴趣、不想学,我们也应该坚决排除掉。
而且在这一点上,应遵从第一感觉的原则,也就是第一感觉是抵触的、不想学的,不管后来怎样理性思考、不管多少人开导劝说,还是都应该排除掉。
大多数学生报考志愿,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出大部分能够接受的大学专业,然后再结合院校实际情况、专业实际情况、地域城市、家庭因素等,进行综合考量选择的。
这里需要客观地说一点,高考分数比较低的学生,当然报考的院校层次也会较低,这种情况也该更多地照顾学生的个人喜好。
这里并不只是感情、心理上的照顾,而是在实际中这些学生的耐受性稍差,从事自己喜好的事情还容易完成学业,以后做出成绩。
⑦关于亲戚人脉: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这里说的亲戚人脉,是包括学生父母在内的,也就是说是以学生的家庭向外拓展的。
在学生志愿填报中,要考虑家庭因素的关联。能与父母关联,是较强相关;不包括父母,就是极弱的关联。举个例子:
如果父母都是医生,那么学生学医或者从事医疗卫生行业,就会有很大的便利,一般发展会较为顺畅;如果学生父亲是计算机博士,那么学生学计算机、信息学,就会得他人之先机;再比如,父母都是农村里的农民,那么学生即使学农学,也很难在专业发展上,从父母那里得到较多的帮助。
这里并非对学生家庭厚此薄彼,高看医生、博士,而看不起农民,而只是从填报志愿的角度,说一些现实情况。
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对于父母从事的行业,是抵触的。作为父母要清晰看到这一点,尤其想要孩子从事这个专业、“家学有所传承”的话。这就需要家长在工作中,不要刻意表现工作的艰辛、苦累、不易,不要抱怨,更应该多表现出从事本职业的美好、优雅和从容。
这样,孩子才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喜欢、向往这个专业,从而为以后从事本专业做好铺垫。
此外,这里所说的亲戚人脉,主要还是从专业认知的角度进行的,以利于学生专业及早“入行”,少走弯路。
比如,学生的两个叔叔,都是从事建筑、房地产行业,而且都做得比较出色、小有成就;那么这个学生选择土木建筑专业,就会就早入行,及早得到一些书本之外的“内幕信息”,对以后的发展较为有利;至于说以后在工作上具体的的提携、照顾,另当别论。有,固然好;没有,也是非常正常;
总之,要求除父母之外的人照顾,一般而言是可遇不可求的。把希望一味地寄托在几年后的别人身上,即使这个人位高权重,也是不太可取的。
这里并不是崇尚清高,拒绝世俗意义方面亲戚的提携和照顾。只是说,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所谓的有权有势的人脉亲戚的,万事还要靠自己。
在这一点上,学生和家长的心态一定要端正。即使有这样的亲戚,刚开始填报志愿还没有上大学,就想着几年后毕业得到人家的照顾,稍有些脱离现实,不切实际。
所以,只可以把这作为一个因素看待,而不可过于强相关联。因为随着时间推移,时势变化,几年后的不确定因素还会很多。
比如说学生的舅舅是省城教育厅的某个处长,是不是学生考师范专业,在以后就业和发展上就会非常好,这里不好说。如果学生愿意学师范专业,最终也得到了提携照顾,固然感到幸运;
但如果学生本来不愿意学师范专业,而由于家人劝说而最终上了师范,可毕业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得到照顾,可能学生以后很长时间会苦恼和遗憾,并且影响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所以说,还是先从填报志愿和学生上大学本身考虑问题,才是正道。